58.秋收起义
告别了开慧,毛泽东一路向南经长沙来到株洲。在这里了解了秋收起义的准备情况,转而去安源。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方面负责人潘心源、王新亚、蔡以忱等。会议详细研究了秋收起义的具体计划,确定了起义部队的编制和进军路线。决定组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余洒度任师长。卢德铭任起义总指挥,毛泽东任党代表。
起义部队由三个团组成。
第一团由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汉阳矿工和平江农民自卫军组成,包括湖北通城、崇阳百余农军。钟文璋任团长。
第二团由安源路矿矿警队、工人纠察队、安福醴陵萍乡衡山四地农军组成。王新亚任团长。
第三团由浏阳工农义勇军组成。苏先骏任团长。
三个团合计4300余人。毛泽东亲任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统一指挥湘赣边秋收起义。
经会议讨论研究,毛泽东做出的战斗部署是:第一团赴铜鼓与第三团会合,夺取浏阳后直逼长沙。第二团经萍乡攻占醴陵,然后直抵长沙。第三团在铜鼓与一团会合以后,占领浏阳抵达长沙城外,联合二团两面夹击,合力攻取长沙。
毛泽东提议秋收起义要举共产党的红旗。师部当夜就组织人员设计图案,购买红布,裁剪旗面和角边等。红旗图案反复多次修改,直到黎明才定下来。红色旗面中间有黄色五角星,五角星上有黑色镰刀斧头,旗边有黑字“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一天一夜共制作出一百面红旗。
会议结束以后,毛泽东赶往江西铜鼓。当他走到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张家坊时,不料却落入民团之手。
1936年在保安窑洞,毛泽东对斯诺说:“九月间,我们通过湖南的农会成功地组织了一次广泛的起义,工农军队的第一批部队建立起来了。新战士有三个主要来源:农民本身,汉阳矿工,起义的国民党部队。这个早期的革命军事力量成为‘工农第一军第一师’。
当我正组织军队、奔走于汉阳矿工和农民赤卫队之间的时候,我被一些同国民党勾结的民团抓到了。”
斯诺说:“是吗,那可糟了,怎么办啊?”
毛泽东说:“是啊,确实挺危险的。那时,国民党的恐怖已经达到了顶点,听说这个地方有好几百共产党嫌疑分子已经被枪杀了。”
斯诺问:“他们要把你送到哪里去啊?”
毛泽东说:“那些民团的人奉命把我押到总部去处死。”
斯诺说:“那可得想想办法啦。”
毛泽东说:“是啊。临行前正好我借了几十元钱,就打算买通押送的人。普通士兵是雇佣兵,枪决我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因此同意释放我,可是负责的队长不允许。可能是他能得到更大的好处吧。”
斯诺急切地说:“那可怎么办啊?”
毛泽东说:“于是我决定逃跑。”
斯诺问:“能跑得了吗?”
毛泽东说:“不容易。一直没有机会。到离民团总部只剩二百码的地方,我才得到了机会。我在那地方挣脱出来,跑到田野里去。”
斯诺说:“再不跑,就没机会了。也许因为快到了,他们放松了警惕吧。”
毛泽东说:“可能是。我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我在那里等到太阳落山。”
斯诺问:“他们没找你吗?”
毛泽东说:“找了。士兵们追捕我,还强迫一些农民帮助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的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碰到他们。”
斯诺说:“那可真够险的。”
毛泽东说:“虽然有五六次我已经放弃了希望,觉得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我还是没有被发现。”
斯诺说:“那你可真够幸运的。”
毛泽东继续说:“最后天黑了,他们放弃了追寻。”
斯诺说:“那你就快跑吧!”
毛泽东说:“我马上翻山越岭,连夜赶路。”
斯诺高兴地说:“那真是太好了!”
毛泽东说:“我没有鞋,我的脚损伤得很厉害。”
斯诺问:“你的鞋子呢?”
毛泽东说:“因为跑的太快,天又黑。鞋子坏了,跑丢掉了,来不及找,也没办法修,就算了。只好光脚跑了。”
斯诺说:“那可怎么办啊?”
毛泽东说:“路上我遇到一个农民,他同我交了朋友,给我地方住,又领我到了下一乡。”
斯诺问:“后来呢?”
毛泽东说:“我身边有七块钱,买了一双鞋、一把雨伞和一些吃的。当我最后安全地走到农民赤卫队那里的时候,我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毛泽东成功脱险以后,直奔铜鼓县城起义部队指挥部。
1927年9月9日,震撼全国的湘赣秋收起义爆发了。
起义首先破坏敌人的交通线。9日铁路工人破坏了长沙至岳阳、株洲的铁路线。10日,长沙猴子石、新河、白水一带铁路、桥梁、水塔被炸,火车无法通行。11日,一辆军车被陷,界汉、株萍两路火车停运。
与此同时,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武装起来的农民,捣毁团防局,处决土豪劣绅,割电话线,有力配合起义军的战斗。
起义部队的进攻很顺利,打着红旗,士气高涨,醴陵、浏阳相继被占领。但是,当师部和一团11日到达平江东郊金坪时,起义前收编的黔军邱国轩团突然叛变,并从背后发动袭击,形势急转直下,起义部队遭受巨大损失。
第三团14日进攻浏阳东门市时,遭到何健正规军优势兵力的反击,几乎全军溃散。进攻长沙的计划落空。
此时中央有人不顾实际情况,命令继续攻打长沙,以卵击石。毛泽东拒绝执行这道命令,把起义部队带到文家市。关于秋收起义部队的去向问题,大家争执不下。经过激烈争论和毛泽东细心开导,最后,终于采纳毛泽东的主张,主动实行战略退却,进入罗霄山脉一带井冈山农村。
战略退却也是困难重重。穿过湖南向东南转移,路途三百多公里。要突破成千上万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大大小小多次战斗,经受多次挫折。当时部队纪律差,政治训练水平低,指战员中有许多动摇分子,开小差的很多。
部队行至萍乡芦溪,突遭江西军阀的伏击,伤亡惨重,起义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
起义部队到达宁都进行了改编,缩编成一个团。士气低落,仍然不断有官兵逃跑。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脚伤越来越严重,行走困难,但却不肯坐担架。他咬紧牙关,带领部队走上井冈山。在山上清点人数时,只有一千人左右。
多年以后,毛泽东对斯诺和其它人说:“我制定的秋收起义的纲领,要求实现下面五点:1.党的组织同国民党完全脱离;2.组织工农红军;3.除了大地主以外也没收中、小地主的财产;4.在湖南建立独立于国民党的共产党政权;5.组织苏维埃。第五点当时受到共产国际的反对,后来它才把这一点作为一个口号提出来。
由于秋收起义的纲领没有得到中央委员会的批准,又由于第一军遭受严重损失,而且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好像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明确地批评我。我被免去政治局和前委的职务。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参见:《西行漫记》第140-142页;)
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头出政权’。他们说政权哪里是枪杆子里头出来的呢?马克思没有讲过,书上没有那么一句现成的话,因此就说我犯了错误,就封我一个枪杆子主义。”(详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05页。)
毛泽东心潮澎湃,作词一首: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13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