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社大食堂装修风格(凤翔人民公社大食堂)

这些故事发生在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吃大食堂时期,和63年前后吃小食堂时期。时间都不长。小食堂好象不到一年。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又是我们这丰收年,粮食大增产年。

这是因为建国后,我家乡北边挑起苏北灌溉总渠,东边建起射阳河闸,又加固海堤。在总渠和射阳河之间,初步形成排灌系统,让我家乡万顷荒滩水改旱,并栽上水稻。自那以后,海水也再未倒灌成灾。

虽是广种薄收,但有甜水(洪泽湖水)自流灌溉,冲了碱。又有射阳闸节制,及时排水。新开垦的草滩又肥沃。所以,那个红糯稻长的桔杆如小芦柴,稻穗象谷穗,我们生产队新开垦的荒地比原来粮田还多。

这时吃食堂,吃饭不要钱,粮食交公粮外,看上去也不愁没得吃。

我们生产队有300多人口,征用靠近的两大户人家,另外又搭建厨房、保管室、事务长办公室等几大间草屋,作大食堂。各家各户把桌凳集中,男女老少都到大食堂吃饭。

一大二公。不仅无自留地,连烧火火叉都收去炼钢铁了。按人口发放饭菜票,拿饭菜票打饭菜。集体做工,统一分派,当然也不记工分。或有各尽所能,但无按劳分配,更无多劳多得。

由于粮田一下加多一半,加上大呼隆做工,组织不严密,也有混工,劳动效率低。58年深秋,河面结冰了,水田还有不少水稻未收。我当年上六年级,也算大学生了,也被老师领着去支农。早上下水田,水面上还有麻花冻(未完全结成一片的薄冰)。

生产队旱田里的大山芋,长得不错,小猪似的冻在田中,没人收。因为水稻还未收完,哪能顾它。

这年冬天,县里搞水利大会战,男女老少齐上阵。我印象好象就挑的是响坎河(响水到东坎,那时响水和滨海是一家,都叫滨海县,东坎是县镇)。

男女劳动力,能上河工的全要去,妇女有小孩的交给邻居老人。我母亲就负责邻居家3个小孩。当时,许多妇女想家想小孩会哭,于是有人把这河叫哭胞河。

还别说,虽说有点激进,但这河,至今在排灌和运输上仍在发挥作用,仍有很大效益。

有较强劳力的都走了,主要干部当然也都去。家中老人、学生、孩子还要吃饭。中晚饭由中老年妇女承担,早饭这一顿,那些有点劳动能力的妇女家家都有小孩,走不开。

还有近200口人要吃饭。于是队里安排我们六年级三个学生负责锅下烧火,协助烈属范老爹煮早饭。

吃过晚饭后,我们先去队场上把烧草一趟趟背足放到到锅门口,也不回家,然后就和衣睡在稻草里。晚上谈谈笑笑,打打闹闹,少不了挨老爹狠一下,才睡觉。

约莫凌晨四五钟点吧,范老爹喊醒我们起来,给我们一一点上火,(为安全,他是不给我们火柴的),三口大蒸锅(锅口上加一尺高左右的木围,增加锅容量),一人烧一口,烧的稻草火劲又差,恐怕要烧一小时方能烧开。烧开后也不能常熄火,听老太爷指挥,断断续续烧,又近一小时,早粥算是煮好。天也麻麻亮。

范老太爷检查完我们锅门口的草是否弄干净(防止灶堂里火星引燃失火)后,我们离开锅门,任务也完成。

别看范老爹管我们很严,但心好。他给我们热水和毛巾,让我们洗个脸,先吃早饭。

山芋段子粥。给我们的山芋段子是山芋中间的,粥要比粥缸(锅中煮好要一齐打进一个大粥缸,以保证稀稠和山芋多少的平均)中稠些。我们吃完上学校,大食堂才升旗头开早饭。

第二阶段吃小食堂,是63年前后了。我们生产队分两食堂,只供烧饭,不供应菜,这时家家分有自留地了。粥饭均打回家吃。

我们这里三年灾害没有绝收,但也影响不小。新开垦的滩地肥力用几年,减弱了。灌溉总渠的水也不是任意自流灌溉而有计划了,有时得靠风车、脚车、拐车提水灌溉。特别是虫害,那个稻青虫,全把稻叶结成茧了,手是捉不尽的。

而劳动效率仍未提高。这时生活差了,大食堂很少有顿干饭,三顿粥加上山芋、萝卜还难吃饱。好在有自留地,蔬菜、瓜等不缺。

这个小食堂很快解散了。

大食堂也好,小食堂也好,都是"大锅饭"。

这时的生产队,和吃食堂等同,也都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

食堂解散后,实行生产队为核算单位,集体经营范围小了,虽说仍有弊端,但大多生产劳动实行定额工分制,分组包干制。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与吃食堂时"一大二公"有很大区别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