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竹庄安吉白茶(谈竹庄家纺)

有趣的灵魂归淡然(下)

谈竹庄安吉白茶(谈竹庄家纺)

沈周.山水画

.

苦乐两重天

人生天地间,不如意事常八九,说不上那天就被千丝万缕烦恼所纠缠,剪不断,理还乱。

画家沈周的人生际遇,并非都是诗情画意,亦有心情涂鸦时。

明朝景泰六年(1455年),29岁的沈周被迫接替父亲沈恒担任粮长一职。

粮长是个两头受气的差事,县令强逼其向百姓敛征田赋(缴纳粮食),民间怨恨其替官府盘剝乡民血汗。

当年天灾人祸不断,“税户逃亡日多,粮长赔累不堪”。沈周不忍心强征百姓田赋,便独自扛着。

为赔垫田赋,沈周掏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妻子陈慧庄含泪翻出陪嫁的发簪等首饰,典卖为夫君顶债。沈周在陈氏墓志铭还念念不忘此恩,“脱簪珥以应而无吝色”。

然而,即使沈家告罄,还欠缴官府500石粮,沈周还是被打入牢狱。后来幸亏好心的同乡郭琮替他补了500石粮,沈周才得以释放。

有趣的灵魂永不沉沦,总能从悲苦中愉悦自己,快乐他人。

沈周为朋友募集胡须所写的《化须疏》,历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说笑料。

有一位朋友叫赵鸣玉,堂堂七尺男子汉却没有胡须,背后有人讥笑他为“宫人”,即是说,只有太监才不长胡子。赵老兄为此十分苦恼。

须知晓,古人以须眉代称男子。蓄须不仅是男性特征,还是一种衡量阳刚之美的标志,是一种广为流行的时尚。

朋友们为赵鸣玉出谋划策,劝其服用各种草药,倔强的胡须还是不见踪影。

沈周生性诙谐,与赵鸣玉“常相戏谑”,曾有“戏赵鸣玉疝疾发痈”之说。两人交情到经常调侃的无间程度,可见非同一般。

这一天,沈周和一群好友在竹庄聚会,闲谈阔论中聊及赵鸣玉无须的烦恼,有人便拿这位老兄逗趣,帮他募集胡须。

向谁化缘胡须呢?沈周猛然想到成化年间曾在本府担任塾师的周宗道。75岁的周宗道,“有童颜,巨目突鼻,长髯如曳丝”,人称美髯公。

在场的姚存道答应从中斡旋,请周老先生慷慨捐献十根胡须,以弥补赵老兄之不足。于是,就有了沈周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化须疏》。

沈周在给美髯公周宗道的信中写道:“不是我一时兴起冒犯您,实在是因为赵先生为没有胡须太伤心了,所以才祈求于您。

你是位美髯公,只有您这十根美髯我们敢募集分取,您千万不要一毛不拔呀!”

在“明四家”中,沈周辈分最高,但却幽默风趣,像个老顽童。

沈周在《化须疏》中不忘夸夸这位朋友和自己,说宗道有乐善好施、爱屋及乌的仁心,就是邻居来借也会奉送几根。希望周老兄发扬助人为乐精神,以有余补不足,做成人之美好事。

沈周在《化须疏》中谈及捐须的意义和效应,他是这样说道:

如果您借了十根胡须给赵鸣玉,我当叩谢您!赵鸣玉先生心中一定会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快乐。“把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所以,请您千万别推辞。

《化须疏》结束语更令人绝倒,谐谑说道:“未容轻拂于染羹,岂敢易捻于觅句。”

大体意思是,因为临时植的假胡子难说牢靠,不要沾染热的羹汤,也不要学诗人捻须觅句,免得不小心将辛苦栽上的胡须毁于一旦,务必珍之重之。

周宗道见信后是否接受募须,是否予以回复,不见史籍记载。然而,沈周这番一本正经的戏谑和调侃,诙谐风趣的文釆,堪称幽默作品中的翘楚。

沈周做梦也没想到,随意调侃的《化须疏》,竟然被视作书法精品,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随和的老画工

有趣的灵魂,心性怡然,既能抬头,又能低头,一仰一俯之间,不仅是一个姿势,更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

弘治十一年(1498年),长洲新来的曹太守,想征召当地有名的画工把府中装饰一番。

衙内有一个嫉恨沈周的小吏,看新太守对当地名流不熟悉,就把沈周的名字也写入其中,让堂堂的大画家去做小工的活计,也算狠狠羞辱他一回。

史书这样描述服役经过:府衙一名当差的来到沈府,吆三喝四令沈周按时出工,否则严惩不殆。沈周应道:“毋惊老母,旦夕往画不敢后。”

沈母已是年逾90的老人,沈周怕差役大声吆喝惊吓了老娘,便客气地对来人说:“公爷请将我画的那份留下,近一二天挤空就去,决不敢耽误工期。”

画界老友得悉此事,纷纷劝沈周:“太守不知先生,何贱先生于此,谒贵游可勿往。”

其意是,新来太守不知先生身份,这等低贱的役事,哪能让先生屈尊去亲力亲为。再说,朝廷许多高官与先生过从甚密,拜谒一下或打个招呼,便不会劳驾先生服劳役了。

不料,沈周挺倔强,对好友的劝告淡然一笑,说:“往役义也,岂有贱哉?谒而求免,乃贱耳!”

译作大白话:我不过是一介平民,官府征召去服役,是份內的义务,有什么可轻贱的呢?如果去求那些权贵而免除劳役,那才是真正的轻贱啊!

其后,沈周每天到太守府一丝不苟地画画,早出晚归,乐此不疲,一干就是几个月,直至装饰完工。

曹太守亲自验收,夸奖沈周画的不错,还特地赏了几文钱,仅夠几杯茶水费的。

不久,曹太守赴京城述职,拜访内阁首辅李东阳时,他问:“沈先生近来身体怎样?有没有书信交你带来?”曹太守不知所云,又不敢细问,只好含含糊糊回答:“他身体挺好,有书信只是没送到呢!”

户部尚书王鏊也关切地打听沈周的近况,曹太守不知所措,顾左右而言他。

曹太守辞别两人后,赶紧向自己好友、吏部右侍郎吴宽打听,长洲的沈周先生为何许人也,如此名重朝廷?

经吴侍郎一番介绍,曹太守这才知道,那个在酷暑之下挥汗如雨精心绘制壁画的小老头,竟然就是名满天下的沈周!

简直有眼不识泰山,曹太守顿时吓得汗流浃背。

曹太守自京城返回苏州,连家都末回,就直奔竹庄,向沈周拜了又拜,一次又一次地赔礼道歉。沈周淡淡地说,这等小事,何足挂齿。

中午时分,曹太守主动向沈周蹭饭吃,席间恳求沈老先生在李东阳、王鏊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幸亏沈周未予计较,否则曹太守的乌纱难保不被端掉。

曹太守回到官府,把那个假借公役泄私愤,使自己在上司面前出丑的小吏革了职。

性情随和,本是人见人爱的好人品。然而,拿捏必须有度,过犹不及,极易滑向“滥老好”的边缘,带来无尽烦恼。

又有一次,官府派人捎上数匹长绢前来沈家求画,实为摊派劳役。沈周起早睡晚花了一年多光景才画完。

个中苦衷自不必说。一向惯于隐忍的沈周,给好友祝枝山大吐苦水,说:“酬劳的事恐怕是空话,我看到零星小钱而已。”这句之后还加了“呵呵”两字。

有趣的灵魂很随和,懂得谅解他人,低调隐忍。

有一位太守骑马游春归来,向沈周求画。沈周为他画了一幅《五马行春图》。因为古时太守出行,以五马驾车,所以“五马”又为太守的代称。

沈周其人如画,画如其人,淡而厚,实而清,别有一番雅人深致的意趣。

可是,这位附庸风雅的太守孤陋寡闻,并不知道其中的典故,他见图中除了他,只有驾车的五匹马,有些不乐意了:“当官的,前呼后拥才叫威风,我岂无一人相随耶?”

唉!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沈周没有解释,也没有申辩,另外画了6个随从送给太守,当面不咸不淡幽他一默:“无奈绢短,只画仪仗前导三对。”

言外之意,如果画纸再大一些,能为太守画上更多的随从。

那位无知太守倒也实在,不,很知趣,接过画大喜过望地说:“今亦足矣!”

收个弟子唐伯虎

尽管沈周为人谦和,率性坦荡,但做人有底线,行事有原则。

唐伯虎自幼喜爱作画,而他拜师学艺的入学试题竟然是一则谜语。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唐伯虎父母经营一家酒肆,是文人墨客常来聚会的场所。唐伯虎从小受到艺术熏陶爱上了作画,当爸妈的为了显摆,便从中挑选几幅佳作贴到店内墙上。

有一天,江南才子祝枝山来到酒待客,见了小伯虎的画,认定孺子可教。由于缺少名师指点,仍有提升的空间。于是,祝枝山请来画坛名家沈周对小伯虎进行面试。

沈周出了一则谜语考他:“去掉左边是树,去掉右边是树,去掉中间是树,去掉两边还是树,这是什么字。”小伯虎略思片刻,猜一字:“彬”。

沈周点头称是。小伯虎猜谜运用的是拆字法。

“彬”字去左边“木”,剩下“杉”,树也。

“彬”字去掉右“杉”,剩下“木”,树也。

“彬”字去掉中间“木”,剩下“杉”,树也。

“彬”字去掉两边“杉”,剩下“木”,还是树。

沈周觉得,小伯虎画技犹似“小荷才露尖尖角”,倘若引导得法,将来定能在画坛崭露头角。

古人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唐伯虎在严师沈周门下,历经名师指点,绘画技艺大进。

有一次,当地有位名士找沈周求画,沈周手头正忙,便让唐伯虎代劳。唐伯虎终于得到表现机会,兴奋得差点跳起。

唐伯虎将自己关在画室里,精心绘制了一幅山水画,傍晚“交卷”后,沈周阅后夸奖一句:画的不错,颇有“烟拂云稍留淡白,云蒸山腹出深青”的意境。

唐伯虎自从听了老师的赞赏,不再那么虚心了,一心想着回到家开个书画店,售画赚大钱。

沈周看在眼里,对爱徒从未说教一句。时值盛夏,师徒俩在屋里用餐,唐伯虎觉得室内闷热难耐,汗流满面。沈周说了一句:“为何不把窗户打开通风?”

唐伯虎走向前去,双手刚触到窗户,像被烫似地急怕缩了回来。调身屈膝跪在老师面前,愧疚说道:“老师,我错了,往后一定虚心跟您学画。”

原来,那不是一扇真的窗户,而是沈周绘制的一幅画,逼真至唐伯虎触摸后才晓得是假的。

老师教诲此处无声胜有声,唐伯心有灵犀一点通。自己的画技比恩师差得远呢,初入门就翘尾巴,岂不太浅薄可笑!

有趣的灵魂,是淡泊名利后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豁达。心平就气和,简单便快活。人们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就是康而寿。

据史书介绍,明代人均寿命仅为45岁,一生淡泊的沈周却度过83个春秋。生他养他的老娘,竟然在99岁那年才驾鹤西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9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