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作业多?
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场景,大体是这样的: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也一脸严肃。感觉如果某某老师,能跟孩子打成一片,就有损师道尊严似的。
就这样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课堂效率低怎么办?作业凑。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梦想通过刷题的形式,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但往往却难以如愿。

“双减”之后,很多孩子作业依然繁重
作业伤害到孩子的,不是作业本身
课堂效率不高,孩子成绩维持要靠刷题,今天我们的教育,似乎陷入那种死循环,支持孩子不做作业吗?如果课堂效率不改变,作业不做,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今天的家长,几乎都有“成绩崇拜症”,一次孩子考试考砸了,都跟听到一噩耗似的。
但作业伤害到孩子的,从来不是作业本身。
2010年,我做作文教育,我发现,小学生群体,不爱学习的几乎占90%以上,甚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依然不爱学习。
我一直觉得,人要把学习,当成一个人生的习惯,和穿衣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可今天的孩子,中学之前被逼着学,大学在没人逼迫的情况下,开始放飞自我,毕业后走入社会,学习这档子事,基本彻底束之高阁了,因为学怕了。
领略不到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一生,失出对学习的兴趣。
我也做过职场培训,问一个工作的女生,说现在愿意继续学习吗?
女生跟我说:“想,工作了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不足,但就是学什么都学不进了!”

工作了就不读书了
今天我们的教育核心,先要解决课堂问题
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我们的孩子,课堂上老师讲述的内容,当堂课可以理解80%-90%,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大量的刷题?
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的老师,把一堂数学课,变成一个侦探故事。这个老师教了我孩子三年数学,真话,每天孩子数学作业,几乎微乎其微,但这三年数学考试成绩,基本保持在90分以上。
可惜,孩子三年级之后,老师换了。
我承认一个无奈的事实,就是今天,我们很多家长,是无法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的,遇到一个好老师,感觉像是捡到宝似的。
但这样的老师,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下,太少了。

大自然中,孩子奔跑的身影要多美有多美
我有一个梦想:允许老师上课讲脱口秀,孩子做小动作,老师要反思,课堂不一定要在教室,可以在大自然中讨论一棵树——
2010年,我做了四年左右的作文教育,我身体力行这样的方式。
我的作文课,全部都在大自然中完成,我跟我的孩子,在公园讨论一棵树的形状、颜色,我们大家一起,试图围绕一棵树,想象有意思的场景,比如小鸟树上搭窝、松鼠树上跳跃——
我们把讨论的素材,记录下来,很容易,就能够整理出一篇好的文章。
我鼓励孩子写作,不是先思考有意义的事情,而是先想发生在自己身上有趣的事情。
我引导孩子写人,可以起外号【善意的,能够准确刻画人物特征的外号】。
我引导孩子写景,先我教孩子摄影,先去拍自己喜欢的好看的照片。
我教作文四年,有孩子就跟了我四年。通过四年的尝试,孩子发觉,其实写作没想象的那么难,学习本身,就可以是一场游戏。

我的乐创营,希望梦想继续
或许,最好的教育,是用创意点亮孩子的心灵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有一个孩子是高中生,跟我学习写高考作文。
当时,杭州发生一件事,一个工大的大学生,在街头抓小偷,结果被小偷刺死。这件事反响非常大,在孩子的葬礼上,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亲自出席。
但当时这个孩子母亲说了一句话,特别触动了我:“现在所有的荣誉都给我孩子,也换不回我儿子一条命。”
当时很多在场的人,都流泪了。
也因为这件事情,当时,我跟跟我学习写作的孩子,做了一次深入的讨论,我们在思索,如果我们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我们是不是一定要“见义勇为”?见义勇为是英雄的壮举,见恶不为肯定不对,但有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第三种处理方式?
我感谢当年我带的那个叫浩东的孩子,后来,他完成了一篇美文,题目叫《见义勇为不如见义智为》,这篇文章,老师评价也很高。
孩子后来考大学,作文拿了高分。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用另一个视角,为孩子提供了另一种可以思考的路径。
最后想说:
2022年,我选择到杭州一处农村,打造了一处营地,在这个暑假,我在策划一个“乐创营”,我的梦想,就是用创意点亮孩子的心灵。
这里没有大家想象的,每天几堂课,老师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上课,我们用“笑果”计算效果,我们鼓励孩子,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我不知道,这种尝试有没有意义,或许,答案在你这里——

孩子在营地农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9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