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余欢水百度百科大结局,我是余欢水大结局介绍?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商晓艺

对话背景

超级网剧《我是余欢水》曾创造收视长虹。作家余耕笔下的“余欢水”,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时隔两年,余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作、长篇小说《做局人》出版面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余经纬。

《做局人》的主要人物余经纬以骗为生,擅长以庞氏骗局获利。他心思缜密、布局利落,与好友阿宣搭档,从未失手。余经纬也深知如此生活不是长久之计,计划做一次大局就收手。殊不知自己早就走上不归路,万般算计皆落空,朋友离开、伙伴背叛,心上人更是专为复仇而来……

5月6日,作家余耕接受了包括极目新闻记者在内的部分全国主流媒体的采访。他希望通过《做局人》,擦亮人们识别骗局的眼睛。

我是余欢水百度百科大结局,我是余欢水大结局介绍?

余耕

人物档案

余耕,作家、编剧,著有《当心你的狗》《古鼎》《如果没有明天》等作品。其中《如果没有明天》获得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影视剧改编价值奖,超级网剧《我是余欢水》就是改编自这一长篇小说。余耕在《我是夏始之》一书中的自我介绍,也和余欢水一般“人间真实”:打过篮球,没进过省队国家队;做过警察,没破过大案要案;开过攀岩俱乐部,但是自己恐高;在银行工作,进之前对数字不敏感,进去后对数字越发混乱;最喜欢的是做记者,因为看上去不像一份工作,不打卡不坐班,不用夸女同事瘦了……一切拿稿子说话。

我是余欢水百度百科大结局,我是余欢水大结局介绍?

《做局人》书封

因为亲身经历

动了写《做局人》的念头

记者:怎么想到写诈骗题材的小说?

余耕:因为我的一次亲身经历。2020年刚过春节,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是可以拉我去炒股,平常接到这种电话,我会直接挂掉,但这个电话字正腔圆,于是我就进群试了试。群里有几个很专业的老师,教大家怎么炒股。群里的讨论也特别热烈,很多人说赚了钱,于是我关注了他们推荐的股票,的确是赚了不少钱。过了一段时间,我产生了疑虑,老师每天在群里免费教大家炒股,图什么呢?不可能有这种好事啊?后来他说要参加一个国际投资大赛,需要大家为他投票。但这也让我疑虑,这么简单的事情,需要拉一个群,铺垫做这么久吗?于是我在网上搜这个人的名字,确实有100多条他2019年炒股赚了几个亿的消息,但消息都是2020年2月之后的。我觉得这帮人可能是骗子。后来,他们要我在他们的平台上炒股,我一直拖着,一个多星期后我被踢出群了。

记者:当时没有想到去报警吗?

余耕:当时我并没有确凿证据,后来我尝试加那个群里几个人的微信,想大家商量一个对策。但这几个人都没有通过我的好友申请,于是我作罢了。后来我明白了,群里几百个人,估计很多都是骗子团伙的人。

他们把我踢出来后,我就无能为力了。最后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也就过了一周,我在网上搜到了相关诈骗的信息。《做局人》里面写的一个类似骗局,就是我的亲身经历。

把小说写完后

对国家反诈有了更多认识

记者:写这部小说时,有没有想到国家反诈的大环境?

余耕:有个同行跟我说过,国务院成立了国家反诈中心,你就写了《做局人》。我写的时候,倒没有想到这样的大背景。写完这部小说后,我接到了《啄木鸟》杂志的邀请,出席一个法制活动,在机场出境口的地方,有一处用围挡围着,里面的人一对一坐着。别人告诉我,这是国家反诈中心成立后,在机场劝返的诈骗的人。我问怎么识别这些人是要进行诈骗的呢?他们告诉我,一般这些人都集中去往东南亚一个小国家,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又拿不出探亲证据,多半就是被组织去国外进行电诈的。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国家有这么大的一个行动。

记者:《做局人》里的骗子智商很高,一环一环地做局,您觉得这种高智商的骗子多吗?有没有做一些调查?

余耕:有调查。你想想看,在疫情来临时,都有骗子借此行骗。他们的招数随时都在变化,而且精通高科技领域和互联网技术。

记者:除了您差点上当的那场骗局外,《做局人》里其他的局,是有原型还是杜撰的?

余耕:其他都是我杜撰的。我在写这帮骗子时,内心还是挺复杂的。因为这帮骗子让我进入股市、第一次赚到钱,我跟他们买过一支股票,至今都是我买的股票里表现最好的。其实这帮骗子在金融知识方面特别专业,他们凭此做一个正经的投资人,也能赚到钱,为什么会走上行骗这条违法之路呢?

所以,小说中我设置了一个原罪,主人公就出生在一个骗子村,周围的人都是以行骗为生,所以耳濡目染,他也走上了行骗之路。我原来做过记者,知道有些村子全村都是干一个行业,比如生产假皮鞋。

《做局人》的最后一个骗局,我借鉴了一本书《江湖丛谈》,里边写了中国古代一个传统的骗局叫“雁班子”,这是古代江湖人士针对官场的一种行骗,我借鉴了这个故事。

做过很多工作

对写作有很好的帮助

记者:《做局人》会改编成影视剧吗?

余耕:目前,崔斯韦导演正在改编电视剧的剧本,改了40集的框架出来,也叫《做局人》,是同名电视剧。

记者:您笔下的主人公,一定都姓“余”吗?

余耕:哈哈。其实我创作的时候,首先出现的是一个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最主要的,名字对我而言不太重要。有时我没想到名字,就会先给主人公取名“余耕”,写到半截,如果想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就会给他换一个名字。

记者:您小时候在体校打过篮球,后来当过一段时间刑警,在央视当了很长时间的记者,还做过银行的高管,这些经历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余耕:我写过一部小说叫《耳房》,里边写到去青海挖虫草,在野外的那一段经历,特别吸引读者。我这一段写得很顺手,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我最早到北京做户外生存俱乐部有关。因为从事过这个领域,从事过这个职业,所以创作起来特别容易,写的都是我十分熟悉的东西,包括术语、器械。

所以我觉得从事的行业多、职业多,对写作有很好的帮助。在这之前,我还觉得自己很失败,总在不同的领域跳来跳去,一事无成。直到从事写作的时候,我才发觉,原来那些职业的变化,都是为了写作做准备的吧。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46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