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字数:3393,阅读时间:约7分钟

编者按:提到单兵使用的远射程武器,大家一般会想到的是弓和弩,但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类似的兵器,叫做弹弓。我们这里提到的弹弓,跟大家印象中的既相同又不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弹弓的形制有多种,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这种武器。

弹弓这种武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个有很多种说法,不过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的记载见于《吴越春秋》:“音曰:‘臣闻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弹者奈何?’音曰:‘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可见弹弓乃是孝子为了守护父母而制作,主要是防御性武器。当然这条记录并不能明确弹弓具体的产生年代,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弹弓的出现至少不会和弓箭的诞生相差太远。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弓箭形的弹弓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这是一个现代树杈弹弓,古代结构也类似,只是不用皮筋作为弹性元件

另一个问题是,弹弓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因为目前体育界常见的有两种形制的弹弓,一种是市面上常见的树杈形,另一种则是跟弓箭类似的。两种形制在古籍中都有记载,很有可能古代两种形制的弹弓都有,不过目前有研究认为古人对弹弓最初的认识来自用竹片与竹条夹住石子,并把它扳往自己身体方向,随后释放,弹出石子。然而射法有两种,若把竹片和石子置于竹条顶端,则可以视为树杈形弹弓弹射的雏形;而若把竹片和石子置于竹条中部后弯弓弹射,则显然是弓箭形弹弓弹射方式的起源了。

和弓箭相比,弹弓有不少优点,例如树杈形弹弓便于携带和制作,瞄准也比较容易,弹弓发射弹丸时的噪音也比弓箭更小。但是弹弓最大的问题在于球形弹丸的侵彻力太低,不能和带尖的箭簇相比。所以常规的部队是不会装备这种武器的。但是执行秘密任务或者突袭、侦察任务的部队倒是有可能装备此类武器。东汉《汉记》中记载,“班超使于外,愿将三十六人,为蒿矢弹丸之用”。弹弓携带方便,发射隐蔽,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的惊人传奇,不乏奇袭和短兵相接,弹弓或许功不可没。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宋代李公麟的《西岳降灵图》,这些人物都使用弹弓

到了唐代和宋代,弹弓的制作变得精美,也有了标准化的东西。弹弓不外乎弓、弦和弹丸,但是由于形制不同,做法不一样。对于树杈形弹弓来说,弹性元件是弦,弓架本身没有弹性。但是对于弓箭形弹弓来说,就不同了。中国古代非常善于使用竹子作为单性元件,弓弩均是如此,弹弓也不例外。东汉李尤在《弹铭》中就有写道“昔之造弹,起意弦木。以丸为矢,合竹为朴”;唐代诗人王建《宫词》中说“手把牙弰竹弹弓”;《竹谱》中言“木?竹,温州诸县俱有之,亦丛生,极髙大,有径三寸一尺围者,肉厚;土人取为弹弓材最妙”。

除了竹子以外,人们也用木材作弓。《太平御览》载“柘材为弓,弹而放快”,《白氏六帖事类集》引《西京记》曰“长安五陵人,柘木为弹”,可见柘木是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弹弓的材料,由于该木材弹性较好,所以弹速很快,使用感较好,加之分布范围较广,故为人们所常用。

还有更名贵的檀木被用作弹弓的材料,“刺花弹箧紫檀弓”是出自宋徽宗之手,宫中取材讲究也不足为奇。在南方,还有荔枝木可用于制作弹弓,《太平御览》引《广州记》云:“每岁进荔支,邮傅者疲毙于道,汉朝下诏止之。今犹修事荔支煎进焉,其树自径尺至于合抱叶蜜如冬青木,性坚重。其根,工人多取为阮咸槽、弹弓、碁局”。当然荔枝木本身也很贵重,所以数量不会太多。另外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还有一种名为贝多枝的木材,是用于制作弹弓的上好材料,“交趾近出贝多枝,弹材中第一”。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弓箭形的弹弓现在成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考虑到弓箭形弹弓的不同用处,如果军用,很可能其制作工艺与弓箭类似,都是筋角木(竹)复合,采用反曲结构。如果是民间杂耍使用,可能就直接挂弦使用了。其次弓弦的材质也有所不同,弓箭形弹弓的弓弦不能有弹性,和弓箭一致。树杈形的弹弓弦就必须要有很好的弹性,有关具体材质方面的史料记载很少,但是唐代白居易曾写到“命子削弹弓,弦续会稽竹”,宋代时亦有《笋谱》记载“?竹笋……五县皆有见,其竹韧也;日南九真炙生可作弹弓弦也”,这至少说明处理过的竹纤维是制作弓弦的一种材料,而且更神奇的是,如果在弹射过程中弦断了,则用胶接续起来,《太平广记》有载一种续弦神胶,“神胶出郁夷国,接弓弩之断弦者,百断百续”,这可比502好用。

至于弹丸材料,主要有石丸、陶丸、泥丸、金属丸、珠丸等,但是陶丸和泥丸比较常见。金属弹丸本身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军队才会装备;泥丸和陶丸制作简单,原料也很常见,所以应用广泛;石丸不常见的原因主要是将石头磨成球形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至于宝石制成的珠丸,乃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才用得起的。

那么这样一种特殊的武器都用于何种战斗场景呢?这里只说军事或准军事行动,游戏和狩猎不在讨论范围。其实弹弓最常见的使用场景是城市巡防。《唐六典》中记载道,“捉捕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问,不应,则弹弓而向之;复不应,则旁射;又不应,则射之”。唐代实行宵禁,巡防者在夜间看到行人一定会问询,若不答应,则举弹弓相向,若再问仍不答应,则用弹弓往其旁边弹射;若三问还不答应,则向其本身弹射。使用弹弓成为当时巡防者的一种必备技能,弹弓在巡夜时起到防御、警告的作用。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五陵挟弹图》

除此之外,弹弓还会用于传递信息。弹弓设备中的弹丸从唐代的战争开始被人们挖掘出了一种军事保密、传递情报的功能,即在弹丸中塞入密信以传递信息。弹丸最早作为军事情报的载体被记载是在颜真卿时:“肃宗之在灵武也,公前后遣判官李铣及马步军张云子,以蜡为弹丸。以帛书表实于弹丸之内,潜至灵武奏事。有诏以公为工部尙书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又于丸内奉敕书。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散下”。这种方法把书信揉成小团缝在蜡制弹丸内,以隐秘的方式传递至灵武。

弹弓作为远射武器亦可以攻击他人或者防身。史载史思明辛皇后的长子十分暴戾,“每与其党饮宴,酒酣,爇燎其须发,或以铜弹丸击之……血流至地”。另据史料记载唐代建中初年,士人韦生举家迁往汝州,“中路逢一僧,因与连镳,言论颇洽。日将衔山,僧指路谓曰:‘此数里是贫道兰若,郎君岂不能左顾乎?’士人许之,因令家口先行,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不至,韦生问之,即指一处林烟曰:‘此是矣’,又前进。日已没,韦生疑之,素善弹,乃密于靴中取弓卸弹,怀铜丸十余,方责僧曰:‘弟子有程期,适偶贪上人清论,勉副相邀;今已行二十里不至,何也?’僧但言且行。至是,僧前行百余步,韦知其盗也,乃弹之。僧正中其脑,僧初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适来贫道所中,郎君弹悉在;乃举手搦脑后,五丸坠地焉。盖脑衔弹丸而无伤”。僧人以带路为由企图行盗,当发现这个僧人可能是个强盗的时候,韦生取出了藏在靴子中的弹弓对僧人进行了攻击以自卫,尽管能够射中,但僧人功力甚高,没有被击倒。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里面的弹弓

不过元朝后,中央政府对兵器的管制非常严厉,除了对常规的制式武器严加管控之外,便于突然袭击的弹弓自然也在管禁之列。《元史·顺帝纪二》记载,“禁弹弓、弩箭、袖箭”,这些装备只有官府刑捕人员才可以配备。文献野史中有关这一时期弹弓的记录极少,但是估计弓形弹弓仍在严格禁止之列,而树杈形弹弓或因便于制作、隐藏,而难以禁绝。

七月十号全面禁止弹弓(国家禁止弹弓)

▲清代《弹弓谱》

而到了明清,弹弓又有了起色。此时,其作用不仅限于休闲娱乐,作为防身自卫武器的色彩突然之间浓厚了很多。并且,作为一种世所公认的秘传武艺和强力暗器,弹弓在清代开始有了专人系统整理的“秘籍”,图文并茂,附有大量练习口诀,例如清代张鹤鼎编制的《弹弓谱》,内文除大量文字口诀之外,还有张鹤鼎手绘彩图18幅,为发射弹弓的各种身法。当然,由于明清时期火器已比较流行,威力不大的弹弓基本上就成了专用武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镖局。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清末,弹弓就彻底退化成了体育器械,这一地位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寄生蟹子,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