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粉丝朋友发私信问我今天的欧洲人还虔诚地信仰基督教吗?
我的看法是当然还有虔诚信仰基督教的人群,但肯定不能和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相比。
特别是在年轻人中,不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非常高。像我母亲那样每个礼拜日祷告的虔诚教徒在年轻人中很少见。基督教的宗教属性在变谈,更偏向于文化属性,大家一般会过圣诞节、复活节,结婚也会去教堂,但很少人会把教义当成生活的指导性原则。
以我的经验来看,欧洲本地白人现在信仰也非常多元,有佛教徒、有无神论者,北欧和欧洲大城市的年轻人更为关心环保主义和素食主义。
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力相对于巅峰时期下滑的原因要从历史中获得答案。
首先,信仰宗教是人类的一种需求,并且需求是多方面的。我认识一名在中国的德国女孩,在中国成为了佛教徒。她成为佛教徒的原因很简单,先是被中国的朋友带着参观佛教的寺庙,后来她发现佛教的教义很平和,契合她长久以来的思想理念。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佛教寺庙会提供素食餐饮,她作为一个素食主义者特别喜欢豆腐类食品,这是素食群体主要的蛋白质来源。
早期的基督教能够快速发展也是类似的原因:解释人类的某种需求。
在那个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低下的时代,人类面对灾难、疾病以及各种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内心产生的恐惧、无力感急需一个解释、一种疏导,不然极容易崩溃。有时候某些解释从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根本站不住脚,但总好过没有,这也是大多数宗教的起源原因。
并且在古代,单个个体的生存是非常困难的。古希腊的城邦有一种“陶片放逐制”,就是公民在陶片上写下不受欢迎的人的姓名,投票将其驱逐出城邦。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恐怖的惩罚,在没有人类文明的野外,饥饿、野兽、疾病能轻松要了一个人的性命。
所以一群人能够联合起来生存要远远好过一个人单打独斗。早期基督徒大多数是底层贫苦群众,皈依基督教之后大家经常一起过宗教生活,认为信众皆兄弟姐妹,陌生人通过基督教这个纽带联合,互帮互助。
这种联合的力量自然会引起政治的兴趣。我一直强调政治的精髓是人心。每个人都可以封自己为“国王”,除了在网络游戏上取这样一个网名自嗨一下外,没什么人会承认这样一个头衔的权力的有效性。
权力的有效性表现在资源分配的权威性,也就是能够摆平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
而权力的权威性根基在哪里?
要么是对于暴力的绝对垄断,要么是对于思想的绝对垄断。
在美剧《权力的游戏》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提利昂·兰尼斯特问大太监瓦里斯,有三个人,一个国王、一个主教、一个骑士,国王和主教都命令骑士杀死对方,那么国王和教皇谁最终会死在骑士剑下?
Okay,如果国王能给骑士足够多的金钱和土地封赏,那么死的就是主教。而如果骑士是个虔诚的宗教狂热者,从为人生的价值不在尘世,而在天国,那国王就必死无疑。
巅峰期的基督教就达到了两者兼顾的状态:既是思想上的绝对权威,教皇又能指挥宗教骑士团与中东穆斯林争夺圣地。
实际上,在基督教诞生的早期,罗马帝国是严厉打压的态度。但到了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官方宣布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合法地位,后来基督教就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有这么大转变的原因是:第一,罗马帝国在征服地中海各地区之后,各征服民族的原有的部落宗教解体,急需一种权威思想来统一人心。
第二,基督教教义简单易理解,虽然它继承自犹太教的一神论观念,却打破了犹太教狭隘的民族意识。基督教不分种族、不分民族、不分贵贱,倡导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它打破了民族的狭隘性,有利于在最大限度上笼络民众,非常符合罗马帝国成为一个“世界帝国”的需求。
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教权和皇权就成为了欧洲各王国政权的两根支柱,教权为皇权统治合法性提供背书,皇权给教权提供保护。
教权为了保证自已思想上的垄断性,在历史上干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包括组织宗教裁判所,以“异端”罪名烧死坚持“日心说”的自然科学家布鲁诺。因为任何一点关于质疑基督教教义的思想都会危胁到教权的垄断。基督教历史上的两次大分裂都是起源自教义解释的歧义,最后演化成了政治斗争,形成了今天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并存的局面。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和人本主义的发展,基督教再也不是欧洲人绝对的思想权威,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开始走下坡路。
(感谢我的中国朋友大头翻译我的口述/Grazie mille)
全文完,如果觉得本文还不错,那就请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谢谢您的支持。如果转载本文,请与本人联系获得授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19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