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之误用,时下已经成为想“火”起来的一种途径和“捷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成就一件大事——火起来,提高知名度。
2019年8月18日,清华大学将“热烈”写成了“热列”。
2021年8月11日,郑州大学将“报到”写成“报道”。
2022年6月16日,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看板上“莘莘学子, 前程似锦”写成了“悻悻学子,前程似锦”。
期间,不乏有一些重量级的人,将“鸿鹄之志”念成了“鸿浩之志”,将耄耋之年的“耄耋”读成了“mao zhi”。
想出名,想火起来,汉字误用似乎是一种好办法。只有这样做,才能火起来,火起来了就更有知名度。不管,反正就是要先让火起来了,有了风声,就赶紧熄熄火,等火熄灭冷却下来,事后又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就再轮换着继续“火”、再继续“熄熄火”……反正,就是循环着搞,一种不该出现的“后继有人”和“常态化”的中国汉字“误用”现象。
在这3年时间里,应该能吸取到一些教训,有一点反思,并采取一点点改进的措施和办法。事实上,没有,还是一如既往,后继有人,荣光着呢。
大学都是知识的殿堂。在知名学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这种“常规性”的“失误”,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这种原因就叫“失误”。只是这个“失误”有点离谱,有点不简单,也有点不正常。
“失误”原因之一:输入与误判
简单查找了一下“莘莘学子”之所以变成“悻悻学子”的原因。只是一种可能性。
很多人用拼音输入法,很少用五笔输入(失误的概率相对低一点)。用搜狗拼音输入中输入“xingxingxuezi”时,显示出“悻悻学子”四个字;输入“shenshenxuezi”和“xinxinxuezi”时,都显示“莘莘学子”四个字(如下图)。
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广告公司的广告制作人员,大多数是招聘的年轻人,要么文化程度不是很高(当然也有高的),要么就是漫不经心,看这两个字都觉得很像,也不再去推敲甄别了。这种情形可能占大多数。

“失误”原因之二:责任缺失
对于广告公司而言,追求低成本、高效率和利益最大化是根本目的。
一方面,一般情况下,对于这些简单的广告条幅和广告牌等的制作,广告公司的负责人都全权交给工作人员具体承办,不再花精力去校验。存在制作完成后,没有发现错误的可能。
另一方面,广告公司在制作过程中或者是制作完成之后,也发现了错误,但由于自身的失误引起,为了降低制作成本,不愿意再予以改正,带有一种侥幸心理,认为客户不会认真看,拿走给钱就行,其他的就不管了。
对于客户而言,做这样的小广告,单位里的主要责任人基本上不会放在心上,都是交待相关部门和人员承办。承办人员认为这么一件小事,广告公司能办好,也就不去核对了,一错再错,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不管是广告公司,还是单位的承办人员而言,这么小的事也能出错,就是没有责任心,一种责任的缺失。
“失误”原因之三:学风不端
广告牌摆在那里,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闻不问,若不是网络上暴露出来,可能仍然得不得纠正。问题反映出来之后,还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特别是不擅于把别人的错误当作教训来吸取,不自我反省、从严要求,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隐藏在背后的不光是失误和责任缺失问题,还有就是作风漂浮,学风不端等问题。
纠错、改错、少犯错、不犯错,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教育问题不仅是关乎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是关系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战略问题。最近,在教育领域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不少了,既有表象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
高等学府的含金量是很高的,不缺知识,不缺人才。种种现象层出不穷,种种失误屡见不鲜,缺的是什么?学校是否应该躬身自省一下,低级错误还是少犯,尽量不再犯更好,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图/来自网络)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20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