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老师一直是教育者中的明灯,也是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一盏盏孤灯之一。而她的独特光芒特别照亮了教育大地的远大希望。
今天,品读君特别摘录了她应新华社之邀、写给全国同学的一封信,作为推荐给同学们的品读写作素材。
之所以特别推荐,是因为张老师这封信,特别契合品读行一直和学员倡导的写作必须“真情实感”的第一理念,以及她对普通人生素材的深度思考梳理:
像“寒冬”这个比喻、象征、隐喻,不仅流行于作文,更流行于媒体报道、企业软文等:
张桂梅老师是这样理解“寒冬”的“反作用”的:
“我相信,人生在必经的“寒冬”里,也带着必然的希望。没有人愿意经历严寒,但它经常不请自来,不经选择;也很少人敢确信未来一帆风顺,但如果你经历过和见过,你就会相信,并且愿意把它强烈地送给别人,让身边人都感受到。”
不仅鼓励大家踏破寒冬,并且将“确信”,“强烈地送给别人”!
作为机构人,作为职场人,无论是品读君还是家长们,甚至那些在学业上也矜矜业业、披襟斩棘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这滚烫不是鸡汤,这是历尽千帆后带给我们真实的信念!
张桂梅老师是这样理解痛苦的:“走出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比痛苦本身还要难受”,这是一直躬身入局人生的勇士才拥有的切肤的真知、发出的心声:
“走出痛苦的过程,有时候比痛苦本身还要难受。那时的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挫折面前也没那么坚强。我只是努力地让自己再多挣扎了一下,心里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在走出痛苦的过程中,身边的人向我伸出了手,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也就是那一点挣扎,那一点温暖,让我一次次坚持了下来。”
无论是在寒冬中还是痛苦中,张老师都馈集着来自韧性生命的温度来给同学们最滚烫的温暖。
张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对个性与共性,个体与集体的思考同样敏锐,“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这样的观点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他们处在成长中的上坡路,虽有险阻,攀登中的他们渴望得到共性指引与个性认同:
“不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彼此的爱。如果你觉得痛苦、迷茫,去看看其他人,你会发现自己的命运既有独特性,也有共同性。共同性会让你不因为孤单而害怕,在必要时伸出给彼此的手;而独特性则可以帮助你真正走上你乐于走上的路。”
最后就是探讨大目标与小执行。这也是品读君非常推荐的一段:
孩子们,你需要有一个人生大目标,去帮助你走过那些痛苦的、坚持不下去的时刻。但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需要长久地攀登。你还需要找到一条上山的“路”,在每天的日常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一步步扎实地往上爬。爬着爬着,或许就走过了那一段黑暗的路,拨云见日。
给你们写下这封信,希望从我讲述的经历中让你们感受到一点点温暖,一点点力量。这是我今天正在完成的小目标。我今天还有好多个小目标要完成,比如等会儿我就要去看看孩子们测验的情况。督促她们上好每一节课,抓好每一分,也是我现在每天的小目标。
你也许和我一样,正在完成每天的小目标。也许,正在寻找你的那个“大目标”。但只要你开始思考、开始行动,你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必然不易,但也充满希望的路途了。放弃和认命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下坡路”。请记住,在任何一个你没有察觉的时刻,包括现在,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存在。
这里让品读君想到品读行创始人“邦爸”刘静锋老师,每天都在群里为家长、孩子们拆解:上坡的大目标是什么,上坡的小执行又是什么,他是如何思考探索,他是如何身体力行。
近五十岁的他,验证了: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读书时代的最辛酸的一是阅读的匮乏,热爱读书却没有什么书读;二是中学住校期间下晚自习的饥饿感,想吃东西却没有。对书的阅读饥渴感,家里条件有限,又是封闭小地方。小学初中除了课本,真的无书可读,只能追收音机里长篇小说连播,只能听评书,觉得追一本书好漫长的感觉,那种等待的刻骨铭心一直无法挥去。那时盼望过年,别的小孩子盼望是好吃的,我的盼望是左邻右舍会买旧报纸糊墙,我就会在糊墙那天去邻居家如饥似渴的看糊墙的旧报纸。”
他主张的核心就在于永远学习,永远饥渴,永远热泪盈眶!
无论是张桂梅老师,还是邦爸,他们所寄予的保持阅读和身体的饥饿感,让我们学会珍惜眼下的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每一个小机会的掌握!
与家长同学们共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2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