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六个汉字,分别是“丮”部的五个汉字[才食丮]、[工丮]、谻、[戈丮]、[反丮],“鬥”部的部首汉字“鬥”。“丮”部的这五个汉字在现代汉语都基本属于生僻字,而“鬥”在现代汉语简化为“斗”,“斗”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鬥”。六个字的详情如下:

1、[才食丮]。读zài。《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设饪也。从丮,从食,才声。读若载。”形声字。本义是(为宾客)摆设酒食。林义光《文源》:“象两手持食,才声。”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摆设酒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饪),宋本作食。《玉篇》同。”邵瑛《群经正字》:“今经典无[才食丮]字,凡[才食丮]字多借载字省笔为之,”章炳麟《新方言·释言》:“石鼓以[才食丮]为载。今人留宾为设酒食谓之待。虽相承作待,其字当作[才食丮]矣。载本音戴。”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石鼓文》里的[才食丮]作载讲)

“[才食丮]”也可以引申为吃。章炳麟《新方言·释言》:“[才食丮]为设食,引申为食之,犹馔为食之,引申为食之,今直隶、山东、淮南、湖北,别语谓食曰[才食丮]饭,读如戴。”实际上,在河南的某些方言里,称吃饭也叫dǎi饭,就是读了“戴”音的“[才食丮]”。

“[才食丮]”还有其他用法:

(1)开始。《篇海类编·食货类·食部》:“[才食丮],始也。”

(2)假设。《广雅·释言》:“[才食丮],设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载与[才食丮]通,载为陈设之设,又为假设之设。《法言·先知篇》:‘或曰:载使子草律。’晋李轨注:‘载,设也。’”

“[才食丮]”的小篆写当如图: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才食丮]的小篆写法)

2、[工丮]。读gǒ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工丮],抱也。从丮,工声。”形声字。本义是抱。这个字在《说文》“手”部又设了“[工丮手]“字头,解释为“拥也”,实际上是异体字重出,这两个字都可以解释为“拥抱”。徐锴《说文系传》:“巩,抱也。”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女孩抱猫)

注意,[工丮],虽然字形与“巩”相似,读音也一样,却一定要注意,它不是我们平常说的“巩”字的繁体字。《字源》李守奎:“疑‘丮’是‘巩’的初文”,但“现在‘巩’只有其假借义存活在‘巩固’等词语中了。所以,现代汉语的“巩固”一词,其中的“巩”,用的是假借义。表示“固”义的“巩”本字作“鞏”,我们已经在“革”部讲过了(见517课)。

“[工丮]”还可指物体膨胀。清代范寅越谚》卷中:“[工丮],物饱而不平也。”

“[工丮]”的小篆写法如图: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工丮]的小篆写法)

3、谻。读jí。《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谻,相踦之也。从丮,谷(是jué,不是山谷的谷)声。”形声字。本义是足相倚的样子。相踦之,《集韵·药韵》:“谻,足相踦貌。”桂馥《说文义证》:“足倦相倚也。”人在疲倦时,会将两脚交叉相倚。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足相倚貌)

“谻”的小篆写法如图: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谻的小篆写法)

4、[戈丮]。读huà。《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戈丮],击踝也。从丮,从戈。读若踝。”许慎认为是会意字,本义是击打踝骨。由丮和戈会意。音读像“踝(huái,脚腕两旁凸起的部分)”。因为是会意字,这个字我们需要看一下字形: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戈丮]的字形发展)

在甲金文字中,[戈丮]字既像一个人跽坐伸手持戈状,又像一个人跽坐伸手敲打另一人踝骨状。林义光《文源》卷六:“当即伐之或体。象两手持戈。”我们的意见是,许慎的说法没有理由推翻时,我们依然沿用许慎的解说。

“[戈丮]”的小篆写法如图: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戈丮]的小篆写法)

5、[反丮]。读jú。《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拖持也。从反丮。阙。”象形字。本义是持。字形与正好是“丮”字的水平翻转,意义也是持,只是持的方向与“丮”正好相反。“阙”,指的是读音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仍然标出了读音为“居玉切”。实际上,只要了解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它的意义就很明朗了: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反丮]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中,[反丮]象人蹲踞或站立并伸出两手,有所操作或行动之形。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反丮]下云:‘亦持也’承部首‘丮,持也’而言。”它的意义与“丮”相同。

“[反丮]”的小篆写法如图: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反丮]的小篆写法)

6、鬥(斗)。读d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两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鬥之形。”象形字。本义是战斗;争斗。许慎认为“鬥”是象形字没问题,但是具体解释并不准确。看字形演变: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鬥的字形发展)

甲骨文的“鬥”,像两个披头散发的两个人徒手相搏的形象,简化后省去了长头发。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卜辞诸字皆象二人相搏,无兵杖也。许君殆误人形为兵杖与?自字形观之,徒手相搏谓之鬥矣。”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兵杖,只是徒手相搏,叫“鬥”。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徒手相搏)

“鬥”字在向小篆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讹变,二人相搏的手都与身体分开了。因此,许慎解说的字义没问题,但字形分析不对。到现代汉语中,简化字“斗”,更是借用了“升斗”的斗的字形。在写“斗”的繁体字时,要注意,“升斗”的“斗”,不能繁写为“鬥”。相比“斗”与“鬥”,如果表示“斗争”的意义,“鬥”要比“斗”直观了得多,简化字与繁体字相比,各有优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当云争也。”《孙子·虚实》:“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田汉《白蛇传》第十三场:“她怎经得起这一场恶斗。”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古代的战斗)

本义之外,斗还有其他用法:

(1)比赛,争胜。比如:斗智斗勇。唐秦韬玉《贫女》:“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沙家浜智斗》指的就是阿庆嫂与刁德一智力的争胜。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京剧《沙家浜·智斗》

(2)揭露;批判。比如:批斗;斗恶霸。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我再斗下去,也许会‘身心交病’。”

(3)用同“逗”。引逗,招引。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紫芝走来,两手撮了一捆箭,朝壶一投道:‘我是乱劈柴。’斗的众人好笑。”

“鬥”的小篆写法如图:

凡加偏旁组字(凡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鬥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42,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1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