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办厂千元投资南昌(一人办厂千元投资,在东莞做什么生意攒钱)

山西“民营钢铁大王”李海仓被枪杀,事情来龙去脉已经有许多解读,不再赘述。我们要细说另一位山西民营企业家,李海仓的师傅李安民,号称“山西焦化大王”,李海仓事业大发展关键时刻的推手和恩人。

李安民,1943年生于山西,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开创了山西民营企业上市的新时代,民营企业上市的标杆。李安民是全国著名农民企业家,曾经在部队锤炼了七年,多年从事生产队会计工作,群众眼里的理财能手。

煤炭炼焦起家

“我们那个地方就有煤,我们只能从煤炭出发,做着做着就做成了一条产业链。”李安民曾经这样轻描淡写说道。

李安民,1943年生于山西介休,刚刚9岁时,年幼的李安民离开父母,只身从甘肃天水回到老家山西介休义安村。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里,他瘦弱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每天天不亮,就要摸黑起床。既不能耽误读书学习,又要照顾家庭,家务、农活、照颇年老的祖母,这些就是他日常的生活内容。

年纪稍稍大些,李安民就在寻思挣钱养家糊口的出路,山西是个煤炭大省,靠煤吃煤是所有山西人都会自然想到的挣钱之路。李安民也不例外,少年李安民就学会倒煤挣点辛苦钱,他要从数十里外的樊王沟往自己村里挑煤挣苦力钱,无数个春夏秋冬,一路上都是他流下的汗水。

年少时的生活如此艰难,远远超出少年的负荷,生活的重压和营养不济,使李安民长得黑黑的矮小又瘦弱,可这弱小的身子骨里却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性格,更拥有一种能吃任何苦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刚刚初中毕业他就应征入伍,后因其父的历史问题,退伍回乡,回到家乡的李安民,在生产队会计岗位上做了10年,尽心尽责。

那个时代经商就是搞资本主义,需要承担极大的政治风险,甚至会坐牢。可想而知,李安民的压力有多大,只是山西人的经商基因总在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李安民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挂靠上吕梁地区的社队企业,谈妥为对方跑铁路找运煤车皮,帮助企业发运煤炭,挣得几个跑腿儿的费用,李安民可能天生就是经商的能人,凭他执着的精神,每月都能挣得三五个车皮的费用。家乡多煤炭,倒腾煤炭虽能挣点,可煤多就卖不出价格,能挣到手的钱也就不多,于是李安民想到了价格更高的焦炭,就组织乡亲们土法烧炼焦炭,往往很容易就能挣到大钱的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再利用李安民本就很容易挣得的车皮往外发运挣得不少钱,靠这些钱全队人都没有挨饿受冻。这让李安民成为群众眼里的理财致富的能手。

1983年改革开放风潮渐起,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所有制体制逐步瓦解。改革大潮席卷而来,多数人还在为此深感彷徨失措的时候,经商能力过人,目光敏锐的李安民,已经感受到了这一巨大浪潮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他需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李安民早就看准了当地丰富的煤炭优势,决心利用煤炭优势发家致富。

李安民串联了二十多人(七个困难户、七个残疾人和十三名干部),合伙创办了当地第一家私营焦化厂,义安安民焦化厂。办厂初期,李安民为安抚创业伙伴的担心和不安,打了包票,办厂资金全部由自己来筹集,其他人不需分担,赚钱大家一起分,赔钱由他一人担,这种心理和眼光真的是与众不同,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过人的经商能力,谁也不敢如此大包大揽。

李安民自筹资金创办的义安安民焦化厂终于开业,没有先进技术,没有现代设备,李安民能用的只有土法子。工厂使用的炼焦工艺只能是最传统的坑式土法炼焦,非常落后的技术设备,当时的中国,物资短缺,对各种物资的需求量很大,李安民的土法子炼焦,因为投资小,产品供不应求,很快工厂就积累起了原始资金,有了第一桶金的持续投入生产改造,工厂的生产获得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同步迅速扩大。两年内,炼焦厂就快速实现资产100万元。

李安民的长远眼光和格局,让他又做出了一次富有远见的创举,他要对炼焦厂实现股份制改革,这是当时许多私营企业想都不敢想的举措,这个企业本来是属于他的私人企业,现在他把自己的个人资产股份化,并一次拿出多达30%的股份,分配给职工,让员工持有公司股份,把公司也看作自己的企业,企业名称也更名为义安焦化厂。企业经营通过这次创世改革,也爆发出巨大能量,在全体员工的努力下,1988年底,企业的固定资产就创记录地超过了千万元,要知道当时的工人月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而已。

企业经过两次蝶变,跃上了企业发展的快车道。1993年,185名股东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12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一个值得山西工商界纪念的日子,因为安泰集团开启了山西省民营企业上市的先河。

良心最佳老板

李安民曾入选《福布斯》中文版中国上市公司“最佳”老板榜单,我们无法探讨这些榜单的成色,只是由此可以间接感觉到,李安民的为人处世,确实已经得到大众媒体的认可。

有媒体曾经做过调查,全国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民营企业能为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李安民的公司员工不仅签订了劳动合同,还是山西省民营企业中第一家按规定近乎全体员工参加社保的企业。还会特别照顾一些困难的职工。

照顾弱势群体,是李安民一贯的风格,当年公司创业的二十七人中,就有七人是残疾人。

公司建在介休农村,员工生活多有不便,为解决员工生活的后顾之忧,李安民在工业园区内修建了大型超市、食堂、澡堂以及员工宿舍等等,这些生活设施既方便了员工生活,又让员工感觉到家的温暖,利于稳定员工的思想。针对员工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李安民都有措施加以鼓励和帮助。

亚洲金融危机的期间,国际焦炭市场的出口价大幅度下降到成本以下,生产越多越亏,出口越多越亏。多数行业企业选择停产减少生产出口来规避企业危机。李安民为员工生计着想,依然正常开工,公司员工为共渡难关,都主动要求降低工资,李安民从不拖欠员工的工资,即便在危机中,就是把企业干部的工资调低,也要确保工人工资的发放。危机结束后,李安民不仅将许多老客户维持住,还发展了许多新客户,出口量与危机前相比,同样保持了持续增长。

李安民希望能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水平。把员工当做企业发展的支柱,这样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企业对员工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样的企业就是在生产文化而不是生产产品。产品也许会过时,强大的企业文化永远不会过时,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文化的实际载体,而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产品,在竞争中这样的有文化加持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无敌的。

投身爱心公益事业

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董事长李安民也像个质朴的农民,黑黑的皮肤,矮矮的个子,精打细算的样子。在当地商界和朋友圈里,李安民是出了名的“抠门”。

李安民的抠门,是有区别的,他只对自己的生活抠门,经商时,他绝对不抠门。

凭着这朴实的抠门劲头,李安民耗尽20多年光阴,终于成为山西省的“焦化大王”。公司是国内焦炭行业经营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山西出口创汇最多的民营企业,晋中市第一纳税大户。

李安民还积极从事公益活动。他用100万元在镇里办了一个“老年救助基金会”,许多老人在这里获得救助和赡养。李安民自认,对于个人财富的追求已经到头,今后要做的是使用拥有的财富为社会做贡献,把回报社会作为为自己今后的主要职责。

李安民无偿资助社会公益事业达2000多万元,为光彩事业投入3000多万元,而且还以个人名义资助了12所各类学校,共计451万元,他认定财富是用来推动社会的发展,造福社会的。

经商能人

公司发展早已不局限于焦炭产业,已发展为一个集产运销、科工贸为一体,拥有七大行业,30多个直属企业,总资产超过10亿元的企业王国。

从创业开始,他就准备向国际市场出口焦炭,在获得了进出口自主权后,焦炭业务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山西民营企业家群体有个共同特征:不张扬,闷头挣钱。李安民也是如此,公司一直在快速稳步发展,不声不响公司已经运作上市,解决了融资难题,成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

李安民确定今后的公司发展策略,以焦化为龙头,以‘三废’治理与开发为方向,以产业链结构为基点,向高科技产业快速迈进。这已经成为公司秉承的信念。

焦化企业天生带有环保压力,对环境的破坏是不争的事实,李安民认识到,有效治理和消除污染,是公司今后生存的唯一可行之路。

当地焦化业最多时,曾达到150多家,经济发展是起来了,严重的污染和能源浪费也是接踵而至。当地分不清白天黑夜,总是烟尘滚滚,环保压力巨大,企业关停歇业后,只剩下乱糟糟的一地鸡毛。

为了生存只有不惜一切代价搞好环境治理,走能源综合利用的路子,这才是焦化企业能够做大的惟一出路。为此,李安民还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在山西众多的煤老板中,能将焦化产业做大成包岁万象的大型民营企业,并成功上市李安民算是第一家。

热心助人

李安民曾经在自己的公司,关注过一个叫李海仓的人。那会儿,李海仓为了学习炼焦,天天往李安民公司跑,做销售,积极到介休火车站帮助公司费力协商发货。

长期观察后,李安民非常欣赏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不仅供吃供住,还教他学习炼焦技术,李安民感觉李海仓不是池中之物,将来会有自己的事业和大发展,便鼓励李海仓一定要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不要一直做煤炭贸易,要去做真正的实业,建立自己的工厂实体产业。

为帮助李海仓,他还为李海仓提供了部分资金和技术人员,协助李海仓回家乡建厂。

李海仓后来成了山西首富,号称“山西民营钢铁大王”,李安民成了李海仓永远敬重尊敬的师傅。

1983年,申纪兰从山西省妇联主任的岗位上退休,没有在太原过退休生活,而是重返家乡西沟村为家乡脱贫致富出力,建设西沟铁合金厂,工厂正式点火生产后,一路走得磕磕绊绊,申纪兰就想另办新厂。

于是,申纪兰找到了当时山西介休市的“焦炭大王”李安民。寻求资金和项目上的帮助。

李安民热情招待了申纪兰一行,询问西沟有啥资源?申纪兰说:“树多,核桃树特别多,我们西沟村有三万株核桃树。”

李安民就建议从北京请来技术人员,搞核桃深加工,自己公司出一百万资金办个核桃露厂。1997年,核桃露厂开始投产的时候,李安民问申纪兰:“这个核桃露叫什么名字?得有个牌子,像商标一样。”

申纪兰想叫西沟核桃露。李安民考虑到有太多叫西沟的地名,没有唯一性,建议取名为纪兰核桃露。申纪兰不同意,感觉自己的名字印在核桃露上,行销全国影响不好。

李安民的解释让申纪兰接受了这个建议,“用你的名字,大家喝起来会放心、踏实,你是全国劳模,多年的人大代表,你的名字也是艰苦朴素的象征。”

申纪兰想,自己是没有明星好看,但有信誉,靠得住,老百姓也就会放心购买。

当时李安民出资出力,本就不是出于赚钱的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西沟村脱贫致富,

山西商人的成功,既是依托当地的煤炭资源优势,又有与生俱来的经商基因的加持,这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山西民营企业获得成功。能否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只靠煤炭资源显然是不可持续的,这就要考验企业掌舵人的眼光和格局,同样的转型,李兆会的企业失败了,李安民的企业还在持续稳定的发展。

对于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大家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点赞,转发,关注

#八卦手册#

#说TA#

#怎样才能使人生更加有意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1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