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众所周知,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全年各月都不缺少降雨的身影,但是,南方城市众多,谁又是降雨王者呢?

根据网友的统计,我们找到了1951年以来南方各省会城市的年降水量数据,当然这份数据我们将港澳台地区进行了单列,因为港澳台地区更加靠近热带,其降雨量实在是超越内地省会城市太多太多,如果把港澳台列入统计,那么其他的城市几乎不会有露脸的机会。

根据统计,从1951年到2021年,广州以26金,15银,10铜的战绩名列榜首,海口以26金,13银,8铜的战绩屈居亚军,在金牌数上与广州持平,只是在银牌和铜牌数上略输一筹,而南昌则以12金,12银,17铜的战绩名列第三,南昌虽然金牌数不及广州海口,但铜牌数却遥遥领先,除此之外,南昌的雨水之多也是除了广州海口之外最多的省会城市。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广州

当然广州海口和南昌战绩骄人的同时,南方也有城市在这个榜单上默默无闻,70年的时间里,成都,贵阳和合肥三座南方城市从未跻身年度雨量前三。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1951-2021年南方各省会年降水量前三数据(港澳台地区单列)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各省会城市年雨量金牌榜

广州海口怎么那么强?

广州海口怎么那么强?雨水为什么那么多?

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三座城市地处热带,又靠近沿海。

很多人立刻会跳出来说,谁说热带沿海就一定多雨,没错,热带和沿海并非一定多雨,比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也是热带,也是沿海,不但不多雨,还非常干燥。

那为什么广州海口就多雨呢?

这是因为我国大部是季风气候,每年影响我国的主导风向都会发生两次巨大转变,一次是春季,西北风转换为西南风,一次是秋季西南风转换为西北风。

风向的改变带来了水汽输送格局的变化。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广州

当冬季西北风盛行的时候,来自大陆内部的干冷气团使得我国大部雨水减少,对于北方来说,冬季往往是又晴又冷,对于南方来说则更多是绵绵细雨,雨天虽然还是很多,但雨量不大,毕竟北方的冷气团太干冷了,而冬季南方的夏季风则最萎靡,难以携带大量的水汽来到我国。

到了夏天的时候,水汽输送格局就会发生根本翻转,北方的冷空气实力大幅度减弱,西北风不见了,反而是热带印度洋,南海的暖湿气团越来越厉害,开始向陆地攻击,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南方雨量增加,湿度增加,温度也会居高不下。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海口

而广州,海口,正好是南海暖湿气流登上大陆的第一站,可谓一手水汽,没有任何损耗,所以每年四月起,华南地区就已经开始汛期了,往往到了端午节前后一个月,华南龙舟水时期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给华南大部带来超过500毫米以上的降水量。

龙舟水,才仅仅只是华南沿海的降雨大餐之一而已,要知道,到了七月之后,一直到十月,都是我国沿海省份的台风季,三到四个月的时间,往往有超过10个甚至更多的台风登陆我国南方,而每一次台风的登陆,往往又是少则几十毫米,多则几百毫米的狂暴降水。

单是龙舟水和台风,广州和海口每年就至少能获得一千毫米以上的降水,有了这两份水汽打底,南方其他诸省想要与这两个雨神相抗衡,已经是输了大半。

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广西的南宁,同样是华南城市,但是在降雨量上比起广州海口就逊色的多,为什么呢?其实少的就是龙舟水和台风雨。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南宁

因为南宁更加靠西北一点,龙舟水的时候,南海水汽往往是先到广东后到广西,几百公里的路程,就已经让水汽损耗不小,因此,龙舟水的时候,广西的降雨强度往往不及广东。

同样台风季的时候,正面登陆广东的台风数量是登陆广西的数倍,往往每有五个台风正面登陆广东,才会有一个台风登陆广西,这也是因为广西更加靠近内陆的原因。

因此,虽然都是华南地区,南宁的降水就比不上海口和广州了。

此外,我们也要知道,广州,海口等华南城市每年炎热的时间很长,炎热意味着大气能量足,对流发展旺盛,所以,只要水汽条件合适,华南也比全国任何地方都更容易产生强对流天气,所谓的强对流就是雷雨大风冰雹,这种降水局地性强,但往往短时降雨强度也很大,很可能飘来一片云,就是几十上百毫米的降水落下来。

其实,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的主要降水就是对流雨。

所以,广州,海口雨多,是天赐的雨神之称,其他城市想要望其项背实在是太难太难。

南昌小雨神,敢于挑战广州海口的雨神权威!

当然广州海口的雨多,是天选之子,那南昌就很意外了,因为南昌既不靠海,也不算热带,身居内陆还能有这样的降水强度,70年里竟然有12年将海口广州的雨神统治掀翻,实在是实力不可小觑,至于福州,南宁更是被南宁按在地上摩擦。

为什么南昌的雨水这么多?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查了一下数据,发现,南昌多年降水分布中,3月-6月,有四个月的时间月均降水都超过了150毫米,最多的6月也就是梅雨季,南昌的多年平均降水高达296毫米。

这个数据比同为长江流域的任何城市都高了不止一点点,比如六月月均降水量,长沙仅为223毫米,杭州仅为211毫米,贵阳则更少,仅200.6毫米。

南昌不但多,还多了很多。

其实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被青藏高原切割的西风带,因为青藏高原的切割,原本一体的西风带在我国以西分成了南北两支,在青藏高原以东,又逐渐汇合,而汇合的点,基本上就是江西北部到安徽南部一带。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要知道,长江流域的降水,多数是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而毫无疑问,江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冷暖空气最容易在这里交汇,虽然因为冷暖空气的强度变化,这个交汇点会有东西南北的移动,但不管怎么移动,要么正好落在江西北部,要么也要途经江西北部一下。

所以,一旦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有降水发生的时候,江西北部基本上无法脱离雨水的控制。

冷暖空气的充分交汇,使得这一带的雨量稳定且多,而且,从南昌春雨比例极高这个要素上也能得出结论,春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基本上能到达的上限就是长江沿线,极少会跨过长江影响我国北方,而冷空气的下限基本上也就是长江流域,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3-6月的时候南昌雨水最多的原因。

而到了七八月,随着夏季风不断北抬,此时的南昌就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系统的影响,反而雨少了。

其实,春雨多,不单是南昌的个例,南方长江南北的主要城市都有这样的特点,包括贵阳,长沙,武汉,南昌,杭州在内,多数都是6月雨最多,5月次之,到了七八月份反而雨要少一点。

当然,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包括武汉,长沙,贵阳,杭州,重庆等南方大城市在内,多数的冷暖空气交汇没有南昌那么集中,有时候,这些城市完全被冷空气控制,有时候又完全被暖空气控制,导致雨水并不是一场不落的下,雨水自然就少很多了。

成都,贵阳,合肥,是南方的雨洞!

在榜单上,成都,贵阳,合肥从未登上过前三,可谓南方雨洞。

这三个城市,我们一个个看。

先说成都,成都应该是南方省会城市中,距离海洋最远的一个,同时,成都也是距离青藏高原最近的省会城市之一。

这两个要素,使得成都在南方城市中,降雨量真的不多。

首先,远离海洋,意味着受到海洋水汽的影响相对较小,背靠青藏高原,以及四川盆地以北还有高大的秦岭作为阻挡,使得盆地内受到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都更为轻微。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比较弱的冷空气经常翻不过秦岭,无力影响四川,缺少冷暖空气的交汇,就使得这里的降雨更少一点,当然,这个少,只是相对而言,毕竟成都比起绝大多数北方城市,还是多雨的,而且连阴雨天气也很多。

再来看看贵阳,说起贵阳,没有上过榜,很多人也觉得非常意外,贵阳地如其名,太阳贵,贵阳是全国阳光日照时数最少的省会城市,在降雨天数的排行榜上也是名列前茅,因此,给人的感觉,贵阳是非常多雨的。

事实上,贵阳的确多雨,贵阳的年均降水量也高达1100毫米左右,只不过,这个雨量比起东部省会城市就不够看了。

为什么贵阳明明经常下雨,雨量却不及东部呢?道理其实很简单,相较于长沙,南昌,武汉等城市,贵阳的水汽来源相对更单一一点,华中地区几乎同时能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水汽和来自南海的水汽同时影响,而更东部的杭州,福州等城市除了要受到这两股水汽的影响还要再叠加台风的影响。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而贵阳因为偏西,且地处云贵高原,使得南海水汽对这里的影响比较小,且台风也绝不会直接影响贵州,最多只是外围云系带来一些降水而已,因此,贵阳的降水主要依靠印度洋的西南水汽维持,水汽来源少了,自然雨就少一点,虽然雨日多,但总雨量就不如东部水汽条件更好的区域来的多了。

而且,因为云贵高原更加偏南,实际上到了春夏之交的时候,也几乎是南方除了华南外最早不受冷空气影响的区域,这样导致这一带的锋面雨的数量比不上华中一带,有时候天上空有一条送水带(西南季风水汽),却没有冷空气配合。

至于合肥,不上榜其实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在南方城市在,合肥市最具有北方感的存在,南方人大多以为合肥是北方城市,而北方人则认为它是南方城市,但因为合肥在淮河以南,在地理分界上自然算南方。

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排名(中国湿气重的城市有哪些)

我国的降水自南向北递减,自东向西递减,合肥在南方最靠北(实际上南京更靠北一点,但相差不大),降水少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4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