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改“贷款年利率”的电话,让广安武胜县的小娟(化名)稀里糊涂地向对方转去20万元。整个诈骗过程,骗子既没有要求小娟共享屏幕,也没有索要转账验证码,全程均是通过话术引导完成。那么骗子到底用了什么样的诈骗手段,让拥有研究生学历并接受过反诈宣传教育的小娟上当受骗?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秘升级版“虚假征信”诈骗,本文较长,希望大家仔细阅读,提高警惕、谨防被骗。

01“客服”的电话“轰炸”
10月25日,小娟接到一个来自广东的座机电话,对方普通话十分标准,自称“京东客服”并准确地说出了小娟的名字和身份证后4位数字。随后,“客服”告知小娟,国家近期严查年利率过高的金融借贷业务,而小娟的“京东金条”贷款年利率被系统误判为6.9%,超出了国家法定标准。虽然没有在上面进行借贷,但小娟“京东金条”账户上过高的年利率会被“银保监会”调查,相关信息也会被记录到“国家征信中心”,从而影响到个人征信。现在“客服”逐一回访客户,协助客户关闭“京东金条”,以避免个人征信受到影响。

▲非“00+”开头的诈骗电话
对于“客服”的说辞,小娟并不相信,接听后便挂断。但对方被挂断后并没有“气馁”,反而坚持不懈地拨打小娟电话。小娟受不了对方的电话“轰炸”,便将其拉黑,但拉黑一个,对方又换个号码重新打来。
如此反复几天后,小娟迷惑了,这个电话并非自己接受反诈宣传时看到的“00+”诈骗电话,难道自己“贷款年利率”真的有问题?对方真的是“京东客服”?

▲“客服”仅10月26日就拨打了20余次电话
其实,这就是诈骗电话,是境外诈骗分子通过“GOIP”或“VOIP”等设备对号码进行了技术处理,从而伪装成国内号码的诈骗手段。(国外电话为何显示为国内话码?“VOIP”了解一下)
02好奇害死猫
不得不说,骗子手段很高明。小娟虽然没有再接听“客服”电话,但也成功地引发了她的好奇心。10月29日,小娟在上班间隙,一直在想“贷款年利率”与“个人征信”的事情,鬼使神差下,她将自己“京东金条”上的“贷款年利率”与同事进行对比时,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
同样的APP,小娟手机上显示的“贷款年利率”为6.9%,而同事的手机上显示为3.65%, 看着不同的结果,小娟陷入了自我怀疑。

▲小娟手机上显示6.9%

▲小娟同事手机上显示3.65%
为了核实“贷款年利率”问题,小编也下载了“京东”APP,结果“贷款年利率”显示为7%,其他同事显示3.65%或6.9%均有。随后,小编电话咨询了京东客服,得到了以下答案:“京东金条”上的“贷款年利率”是由系统根据用户在京东商城的消费习惯而自动评估出来的,所以在“京东金条”上显示的贷款利率也不尽相同。

▲小编查询的利率为7%
换个思路看,小娟在“京东金条”上完全没有开展过任何借贷业务,自然也不会影响“个人征信”。但骗子则是利用了受害人对“贷款年利率”规则以及对“个人征信”的知识盲区,混淆逻辑关系,精心设计骗局,以达到诈骗目的。

03环环相扣,骗走20万
10月30日,“客服”再次换号打给小娟。而此时的小娟已经完全相信了“客服”的说辞,最终被骗走20万元。
现将诈骗分子后续诈骗过程分解如下:
第一步:以假乱真
骗子前期通过不断拨打电话获取小娟初步信任后,让她添加了一个名为“京东科技”的QQ号,并发来“工作证”自证“身份”。


▲诈骗分子使用的QQ号和虚假“工作证”
步骤解读:骗子让受害人添加QQ号,是为了试探受害人是否已经上当,发送“工作证”是为了给受害人树立“专业性”,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目的。
第二步:虚实结合
在QQ上,“客服”要求小娟将“京东金条”上“贷款年利率”的界面截图,发送至“京东科技”微信公众号,用于关闭“京东金条”的“网贷账户”。

▲小娟向“客服”发送截图
步骤解读:该步骤是在继续试探受害人对手机和网络的熟练程度,以及是否愿意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并且这个公众号的确是京东官方账号,上面有蓝V认证,这也是骗子以虚实结合打消受害人顾虑的手段之一。
第三步:心理施压
小娟向公众号发送截图后,骗子立即向她发送短信、电子邮件,谎称经系统和“银保监会”检测,小娟还关联着多个网贷账户,并且其中部分账户额度未清算结清,所以无法关闭。

▲非“00”开头诈骗短信

▲冒充“银保监会”发来电子邮件
同时,骗子称为了关闭其余“网贷账户”,“银保监会”已经给他们“授权”。期间,还向小娟发去虚假“文件”,声称如果不及时关闭,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虚假“授权书” 和虚假“文件”
步骤解读:骗子通过制作非“00+”的诈骗短信、虚假“工作证”“授权书”等进一步强调自身“权威性”及“真实性”。同时制作虚假“银监会”文件,以追究刑事责任进行心理施压,让受害人在慌乱中无法进行正确判断。
本案中,尽管这些虚假“证件”“文书”看起来漏洞百出,但收到邮件和短信的小娟根本没有细看,更没有质疑其真实性。
第四步:偷换概念
骗子称根据“银保监会”要求,要关闭“网贷账户”需要通过银行APP申请贷款到个人账户完成“流水认证”。随后,小娟打开手机上的银行APP,申请到贷款20万元。

▲银行APP贷款界面
贷款到小娟账户后,骗子没有急于让小娟转账,而是要求她编辑短信发送至该银行,申请归还“违规额度”,关闭“借贷窗口”,对接“票税宝”系统以及查询“快贷”出资方。

▲小娟编辑的短信
小娟照做后,不久便在自己的支付宝“票税宝”中,收到了带有“中国银保监会”抬头的电子发票,内含一个银行账户。而其实,这是骗子通过“票税宝”,制作带有“中国银保监会”抬头的电子发票,并通过邮箱发送至小娟的支付宝账号,用于迷惑小娟的手段。

▲骗子通过“票税宝”发送的虚假“发票”
随后,骗子要求小娟把在银行APP上贷款得来的20万元打入发票上的账户,完成“账户清算”,“网贷账户”在转账后即可自动关闭。
到了这一步,小娟产生了怀疑,但她通过网络查询了“发票”上的税号,的确为“中国银保监会”持有。此时骗子在电话中告知,这是属于“贷款原路返还”,通过“银保监会”账户还款不会产生“利息、手续费”等,但如果不立即转到“发票”账户,“网贷账户”就无法注销,系统会自动上传小娟的“不良贷款”信息到国家征信中心。
最后,小娟按照骗子的“指示”,向该账户转入20万元,当她登录银行APP进行贷款查询时,才发现自己被骗。

▲小娟转账记录
步骤解读:骗子引导受害人到银行APP上进行贷款,之后没有急于让害人转账,而是偷换概念,将在网络上查询到的“中国银保监会”组织机构代码,利用正规APP制作虚假“发票抬头”来进一步打消受害人疑虑,从而完成诈骗。
除了小娟,广安武胜县被同样手段诈骗的还有4人。他们平均年龄35岁,学历大专至研究生不等,被骗总金额近百万元!
警方提醒
此类骗局,骗子在原有虚假征信诈骗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诈骗过程中,没有使用“00+”境外电话、短信,没有要求受害者下载相关远程控制手机软件进行屏幕共享,更没有索要转账验证码。而是全程通过电话轰炸,诱发受害者的好奇心,让受害者产生自我怀疑,再利用正规APP,真假参半、虚虚实实等进行诈骗的全新手段。
近年来,通过公安机关的不懈宣传,很多群众都有了较强反诈意识。但诈骗手段新旧杂糅,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广大群众一定要提高警惕,多看多学反诈知识。如遇类似情况,在不确定真假的情况下,请立即拨打相关官方客服电话或者直接拨打110进行咨询,切勿因一时好奇而让自己陷入诈骗陷阱!
来源:南通反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4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