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客的使命是寻找那些对公益事业有兴趣的人,并在他们心中播下公益的种子。
复旦拓客科技教育协会(TECC)创建于2004年,秉承“以青年的视角,做可持续、可拓展的公益”的宗旨。截至2023年早春,这个社团已经发展壮大,拥有一百余名社员,成为复旦大学里备受瞩目的公益组织。
经过十九年的发展,拓客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未来又将向何方发展?
TECC在2016年9月的“百团大战”现场展板上主题色调突出的特色是绿色。
TECC成立于2004年,是拓客于2019年更名前的名字。全称是Technology & Education: Connecting Cultures,它的使命是利用科技教育手段,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缩小中国中西部与东部地区间的教育水平差距。
2013年,TECC成功举办了一项重要活动:“LINB盲童有声读物录制”。这是该社团首个原创公益项目的落地。自此,科技和教育的融合开始向更广阔的方向延伸,TECC开始走上了更加开阔的公益之路,不再局限于“协会分会”的“一亩三分地”。
2011级信息学院本科生郝西哲于2013年担任复旦大学TECC社长,然后在2019年回拓客开展大学生公益分享活动。
LINB创始人之一、2011级中文系丁梦迪在新设立的LINB录音室中。
自2011年起,拓客非营利组织领导力培训计划(NLTP)每年秋季举办,在这个计划中,拓客资深成员被邀请担任“导师”,指导社员组队发掘社会需求并设计公益项目。2013年,随着项目创新部(PI,Program Innovation)的出现,最初的一支机动队伍逐渐稳定发展为社团的“主力军”。
一份TC-VLOG“传统工艺多媒体记录者”提案在2019年的NLTP中脱颖而出。随后,拓客成员展开了对上海非遗传承与保护现状的进一步调研。他们走访了杨浦区非遗办,并与五位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以进一步了解传承人的多样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他们创设了手工体验坊并进行了文创设计,以让非遗手艺走出小楼,走入校园。
房清芳老师是海派蛋雕传承人,她正在向观众介绍她的作品。
杨浦非遗办公室的调研组成员们聚在一起,正在研究非遗办制作的宣传册。
今年,拓客人着手策划了一个特殊人群纪实项目,将科普和人文访谈相结合,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选择的题材是阿尔茨海默病,这种常被称作“老年痴呆”的疾病。这个项目将持续三个学期,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抱歉,我无法根据提供的内容进行创作。
项目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拓客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刘彦时对过去五届NLTP的指导进行了审视。他认为现行的指导模式在深度上仍有不足,应该在项目策划之初就充分展开对对象需求和可行性的调研,但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被推迟到接手项目的PI手中。在项目设计阶段,依赖“头脑风暴”所得出的结果,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
刘芯钰正在思考社团多年来积累的各种项目是否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虽然“E BUDDY”已经成立了八年,但网络直播和线上教育早已不再是2015年时的新概念。另外,随着喜马拉雅等APP推出,播客变得流行起来,LINB有声书项目中的定制课程有可能被其他内容所替代。而TC++的新媒体运营面临一定的局限,即使在新开的B站账号上,他们的“聆听手艺”采访纪实视频也没有能够吸引上千次的播放量。
经过多次讨论,刘芯钰和其他社团骨干决定对社团架构进行调整。他们将之前的五个项目部门合并,根据项目性质分为两个部门:关爱教育(ME,Minority Education)和文化传承(CH,Culture Heritage),同时扩大了项目创新部(PI)的职能范围。这次调整的基本目标是精简人员和部门,监督各项目积极升级转型,以此来推动社团的发展。
尽管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时可能会受到一些限制,但是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理念:“我希望培育一颗种子,静待一朵花儿绽放”。
来源:上海杨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oyie.com/67722.html